
把企业安全文化融入班组管理中(廖胤龙)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永恒主题。从国家来讲,安全生产事关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企业来说,安全生产事关经济效益的提高,事关企业的可持续性地健康发展;从员工来说,安全事关生命,是人们最重要的需求。 实施安全文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用文化保安全”的原则,实施人性化安全管理,真正用安全文化铸造起安全盾牌,从而保证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稳定发展,是企业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文化归根结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必须用有形的管理制度加以整合规划,形成上下共同遵守和执行的行为准则。按照"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环境塑造、管理推进"四个方面的逻辑体系,来确定近、中、远期规划目标,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措施。同时,各级人员制定出自己的规划措施,广造舆论,迅速形成开展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我们要利用板报、宣传栏、学习室等宣传教育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和举办以弘扬企业精神和安全文化理念为主题的活动。工作中注重制度约束的刚性安全管理和人性化引导的柔性教育相结合,以规范班组班前安全教育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强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安全行为管理。 班组是企业的最基层组织,既是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又是关注点。企业的管理制度、施工方法、劳动组织、安全措施,要靠班组去贯彻,去落实。同时,班组又是企业生产任务直接执行者,许多事故也多发生在班组,事故的发生不仅是人的安全技术素质不高或企业的安全投入不够,更多的是人的思想在作怪,所以,应从最基础的环节抓起,从转变人的观念抓起。 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形成一种讲到工作就会想到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并对工作中的安全措施逐一落实的风气,那么工作中的安全系数就会有较大的提升。反之,安全理念没有形成,对待安全问题形成了马虎、满不在乎的思想,再改起来就很困难,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工作中某一环节一旦疏忽,发生事故也就见怪不怪了。 那么,班组良好习惯行为如何养成呢?班组安全管理如何加强呢?班组安全文化如何建设呢?我认为从五个方面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一、系统考虑班组的责权利。 1、合理界定班组的安全责任,细化班组的安全职责,减轻班组在日常事务中的负担。 2、赋予班组安全生产必要的财权和事权,在大量域外管理存在的情况下,必须要有相应的授权。 3、必须提高班组的待遇。班组是保安全的关键,单位经济利益分配必须向生产一线倾斜。 二、选好用好班组长。 1、高度重视班组长的选配。在某种意义上,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过程就是班组长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根据20/80法则,抓住了这个关键的少数,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加大对班组长的培养力度。从生产组织到人员管理,从安全重点到技术关键,都要制定专门的计划,并给予精心指导。 3、用好班组长。班组长的选拔、使用、培养、激励、考核、优化等方面的工作要形成闭环。 4、在班组建立首席技工制度。每个班组配备至少一名首席技工,使其成为班组长的得力助手和安全生产的可靠支撑,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 三、提升班组管理水平。 班组长技术出生者较多,对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不够,管理方法大多是就事论事,所以要对新知识、新技能进行专题培训,给班组长搞好管理开阔思路,传授方法。 四、全面实现目标管理 在平时管理中并不是说没有实施目标管理,而是实施的不系统,不全面。安全目标的实现需要努力构建以两纪一化保安全(人)、技术装备保安全(机)、科学管理保安全和治安环境保安全的“四保”目标管理体系,四要素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安全生产的隐患。在总目标下,以管理为主线,分解实现总目标的4个要素,确定在一个时期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与安全目标挂钩的考核。因此,目标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大,班组有一本生产日志就能满足要求。另外,对班组的衡量标准要有动态性。随着班组安全管理的逐步深入,适时调整目标,及时纠正目标执行中的偏差,把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统一起来。 五、培育班组安全文化 班组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具有班组特色的安全管理文化,实现班组安全的健康稳定运行。面对班组数量多、分布广、水平不一的现状,要迅速提高班组的安全文化理念,比较有效的途径是立标杆,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形成安全文化的合力。 由此可见,班组需要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也只有与班组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帮助我们前进发展。 总之,安全管理是班组工作永恒的主题和头等大事,如何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基层班组管理者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到“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让企业安全文化融入到班组管理中,才能筑起安全生产的坚固防线。